□魏亮
歲月悠悠,時光飛逝。不知不覺間,今年的8月22日,《法制周報》迎來了15歲的生日。作為一名忠實讀者,回顧與《法制周報》的點滴往事,我感慨萬千,記下和她的幾個難忘瞬間。
處女作發(fā)表,助文學夢啟航
我與《法制周報》相識很早,記得初次相識是在省第一師范學院東方紅校區(qū)的報刊閱覽室。當時,我正在文史系讀大二。由于愛好文學寫作,我常去報刊閱覽室看書看報。2005年9月,我初次拜讀《法制周報》,感覺文章專業(yè)性強,滿滿的正能量。
此后,每到周一,我就會去報刊閱覽室看《法制周報》。2005年12月26日,《法制周報》在大量報道呂曦東、文花枝等平民英雄的先進事跡后,面向社會組織開展“80后還需不需要道德偶像”征文活動。我決定參賽,當時想的是重在參與,獲獎不獲獎不重要。12月31日,我連夜寫了一篇紙質稿《道德偶像永存心中》,次日就通過學校收發(fā)室的郵筒寄給報社。
2006年1月9日下午4時30分,我在翻看當天的《法制周報》時,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我的豆腐塊在該報02版發(fā)表了,我還發(fā)現(xiàn)我的初稿經(jīng)過了編輯的精心修改和潤色。這是我文學寫作之路上發(fā)表的“處女作”,是《法制周報》給了我機會和展示的平臺。1月16日,我就收到了《法制周報》寄來的樣報,不久,又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張稿費匯款單。最終,我獲得三等獎。記得當時,我獲獎的消息傳開后,同學們都紛紛向我祝賀。這次獲獎屬于省級獎勵,按照學校有關規(guī)定,被記入了我的個人檔案。
大學畢業(yè)后,我應聘到省博物館開放管理部,訂閱了《法制周報》,也參加過《法制周報》幾次征文比賽,又獲了獎。不論工作崗位如何變化,我的文學夢始終沒有改變,至今,我已在各級報刊、雜志、內刊發(fā)文數(shù)百篇。
化解親戚糾紛, 普法最實用
《法制周報》宣講的法律知識具有很強的權威性、可讀性和實用性。我通過上面的法律解讀欄目,深以為是。
2016年4月,我的姨媽車禍去世。根據(jù)交通事故責任劃分,姨媽獲賠21萬元。姨媽有三子一女,姨媽歸大兒子贍養(yǎng)。三兒子是重度肢體殘疾,無任何勞動能力,歸二兒子照顧。21萬元怎樣分,子女之間產生了分歧。大兒子一家認為,母親歸他家贍養(yǎng),21萬元應全部歸他家。二兒子認為應歸三兒子所得,女兒認為4人平分最合理。我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后,根據(jù)《法制周報》上有關案例進行分析,去各家做工作,依法依理說服他們。最后,大家終于達成共識,大兒子將7萬元給三兒子,由二兒子代管。二兒子和女兒不參與分配這筆錢。這一次成功化解親戚間的糾紛,我認為是《法制周報》基層普法教育的鮮活案例。
面向讀者,開門辦報
2010年12月,我接到《法制周報》記者齊果的電話,通知我參與的報慶征文獲獎的喜訊,并邀請我參加《法制周報》五周年讀者見面會。我欣然應允。
見面會舉行當天,我領取了征文獲獎證書和獎金。在座談會上,我對報紙?zhí)岢隽硕鄺l建議和意見。報社領導聽后說,要相關人員記錄我的建議和意見,并研究解決辦法。次日,我的建議還登了報。隨后我發(fā)現(xiàn),我所提的建議基本上都被報社采納了并作了改進。我能深深地體會到《法制周報》是一份負責任的報紙,是一份有大情懷的報紙。
《法制周報》是一份伴我成長的報紙,是我的良師益友,是化解矛盾的幫手,是工作學習中的助手。更值得我們真心擁有!
15年風雨,《法制周報》無論怎樣改版,始終不忘初心,服務讀者,服務人民,讓人感動!
祝福她在以后的日子里越辦越好!
作者單位:長沙市岳麓區(qū)三汊磯小學
責編:廖悠悠